正文
宋朝断案高手巧断富户两个父亲奇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丝毫没有改变。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见劝说无效,便最后说了一句:“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意思是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当时其他士大夫以王安石的长相批评他、以王安石的品格贬低他稍有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倒也确实一语成谶。之后,程颢打了个辞职报告,请求解职外调。王安石虽然对程颢反对变法的坚定态度感到失望,但在反对变法的阵容中,程颢依然是王安石最尊敬的人。见程颢去意已决,王安石推荐他为提点京西刑狱,主管京西路各州的刑狱监察,没有降,反而升。程颢认为这个任命“恩典过颁”,死活不答应,坚决推辞,王安石又推荐他为签书镇宁军(治所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判官,程颢才卷起铺盖赴任。
变法的对错、长短、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却的确温柔敦厚,休休有容,颇见君子之风,无怪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都对他如此尊敬。
心系百姓的签书判官
宋代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包括州、府、军、监四种,程颢去的镇宁军,便是其中之一。各地设有知州、通判作为正副长官,签书判官是幕职官,全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书判官”或“签判”,辅助长官处理政务。
虽为一介幕府属官,人微言轻,但在面对国家大事和百姓安危之时,程颢依然勇于挑重担,敢作敢为。当时,内臣程昉受命治理黄河,征用澶州厢兵(承担各种杂役的军队)八百人,夜以继日,督工甚急。当时正值严冬,大雪不止,寒风刺骨,厢兵们饥寒交迫,不堪忍受,纷纷逃归澶州。澶州的行政官员们赶紧磋商,是大开城门让他们回来,还是堵在城外拒绝呢?因为程昉是皇帝派来的治河官,让厢兵进来,无异于同程昉过不去、同治河过不去、同朝廷过不去,如同袒护逃犯一般,要担政治责任的。因此,拒开城门成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只有程颢说:“厢兵冒死逃归,拒之门外,必然引发事变。不如开门放入,好生安抚。如果程昉怪罪,我来担责。”征得大家的同意后,程颢赶到城门口,亲自打开城门,与厢兵对话,约定三日后复役,才把他们放归澶州城。三日后,体力和精神得到恢复的八百士卒,果然如期赶赴治河工地。他这一力排众议的举动,挽救了八百士卒的生命,足见他的胆识、魄力与担当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宋朝断案高手巧断富户两个父亲奇案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