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功与赵构差距为何就这么大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面对丧国之恨,辱母之仇,宋高宗不思怎样收复失地,而是尽力关起门来粉饰太平,这充分反映了他的昏庸和软弱。可以说,在两宋十八帝中,最没有民族气节的皇帝就是赵构!
郑成功大义灭亲,与赵构形成鲜明的对比
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的父亲郑芝龙(1604-1661年),原本是东南沿海一带赫赫有名的海盗,实力范围遍布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1645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垮台。明唐王朱聿键(1602年-1646)在福州称隆武帝,建立南明政权。他曾一度心向抗清,矢志光复大明帝业。但手握兵权的郑芝龙,却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予进取。
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首次写信劝降郑芝龙。六月,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郑芝龙得到博洛的劝降书后,便心向降清,消极备战,导致清兵攻陷仙霞岭,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於福州。九月,博洛统兵占福州,再次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坚决反对,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福州降清。不想清廷借口儿子郑成功等人未降,将郑芝龙挟持到北京,仅授精骑呢哈番。
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升郑芝龙为同安侯,并要他派家人招降郑成功及其叔父郑芝豹、郑彩等人。结果,其他人都投降了,唯有郑成功不降。不光如此,郑成功还派遣五镇营兵及战舰百余艘南下,攻下漳州、泉州等地,令各县望风迎降。清廷震惊之余,再派使者手执郑芝龙的亲笔信来劝降。郑成功在见清军使者时,严词拒降,并回信给父亲郑芝龙:“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此信令清廷震怒,随将郑芝龙囚禁于高墙之内,还将郑芝豹囚禁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的旧街镇)。
以上就是关于成功与赵构差距为何就这么大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