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可能会成为王朝保持期或稳定期的仁君明主,而在始皇去世的这一刻,秦王朝根基未稳险象环生,扶苏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放弃了绝对君权。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惜“扶苏仁懦”,因为“仁懦”,扶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堪一击,一篇伪诏就轻易置扶苏于死地。扶苏的快速自杀似乎昭示了秦王朝的命运,此举不仅冤送了自己的生命,还将秦国家柱石蒙氏兄弟推入火坑,从而使赵高和胡亥夺权阴谋轻易得逞。
皇权世袭社会和家国一体体制,决定了古代君主在履行治理国家公共性职能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国家权力资源一姓家族占控的私有性。就客观后果而言,张居正“乱秦者扶苏也”之论并非夸大其词。假使扶苏少些“仁懦”多些“智刚”,与蒙氏兄弟联手,将诏书真伪调查清楚,虽不一定能保证秦政权不被颠覆,但极有可能挫败赵高和胡亥的夺权阴谋。即使因赵高销毁证据使调查无果,但为国家计,扶苏也应该承担起始皇去世后的政治责任。这位合法继位人的举动让人扼腕叹息,实在是离一个堪当大任的君主还有相当距离。始皇死后最高权力迅速落入赵高之手,但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定性为一场宫廷政变或夺权阴谋,就会忽略它更具实质性的一面,即它也是一次在历史大震荡背景之下的改朝换代事件。
超越个人的历史力量
统一六国,嬴政站在事业的顶峰雄视天下,空前的权威给他以全新的感受,“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和巡行过程中,有一种力量不断困惑和震撼着他,边境敌人施压,国内乱象萌生,六国复国者不断制造事端,向始皇示威,一场历史大地震正悄然逼近。“万世之功”使嬴政名垂史册,而“万世之续”则有可能毁于一旦,这让嬴政心神不安。但年龄不饶人,嬴政已不如往昔那样干练务实,如何确保王朝长治久安,始皇感到力不从心。执政者靠些虚幻的仙药之道谋划未来表明,新政权已出现了危及其生存的政治危机和权力真空。中国古代历史证明,当一个王朝中枢失效时,历史便以自己的方式出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朝换代。这一办法不仅能解决秦政难题,而且被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采用,直到高阶工业社会的来临。
赵高利用胡亥老师的身份及在始皇身边的机会首先发难,掀起始皇死后第一场改朝换代风暴,
司马迁对扶苏的事迹记述不多,但还是可看到他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扶苏是有思想和主见之人,因此经常对父皇的所作所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始皇有意让扶苏提还是扶苏自己主动提,司马迁未说,但扶苏的特殊政治待遇不言而喻。陈胜所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语没有明确反映始皇对扶苏谏言的态度,只说明嬴政采取了培养扶苏军事素质和能力的措施;而出自司马迁笔下的“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一语使许多读者得出始皇疏远并惩罚了扶苏的结论。对扶苏的“数谏”,始皇是欣赏还是反感,“怒”是指向扶苏还是欺骗他的术士?因司马迁记载简略均不好定论,但始皇派扶苏去监管30万大军则是事实,这意味着什么?“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蒙恬此语道破了始皇准备传位于扶苏的心迹。秦国并非完全按宗法血统定立储君,“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后来赵高果然以“无军功”为杀扶苏的一条罪名。始皇让扶苏到边境的真意,是希望他立军功以树威望,并加强与蒙恬的关系,从而为第二代君主有效行使绝对权力创造条件。始皇临终之际唯一的政治措施是诏回扶苏继皇帝位,但因托命于仙道寿药,使顺利移皇权于扶苏的计划未能实现,嬴政对此是负有责任的。
扶苏可能会成为王朝保持期或稳定期的仁君明主,而在始皇去世的这一刻,秦王朝根基未稳险象环生,扶苏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放弃了绝对君权。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惜“扶苏仁懦”,因为“仁懦”,扶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堪一击,一篇伪诏就轻易置扶苏于死地。扶苏的快速自杀似乎昭示了秦王朝的命运,此举不仅冤送了自己的生命,还将秦国家柱石蒙氏兄弟推入火坑,从而使赵高和胡亥夺权阴谋轻易得逞。
皇权世袭社会和家国一体体制,决定了古代君主在履行治理国家公共性职能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国家权力资源一姓家族占控的私有性。就客观后果而言,张居正“乱秦者扶苏也”之论并非夸大其词。假使扶苏少些“仁懦”多些“智刚”,与蒙氏兄弟联手,将诏书真伪调查清楚,虽不一定能保证秦政权不被颠覆,但极有可能挫败赵高和胡亥的夺权阴谋。即使因赵高销毁证据使调查无果,但为国家计,扶苏也应该承担起始皇去世后的政治责任。这位合法继位人的举动让人扼腕叹息,实在是离一个堪当大任的君主还有相当距离。始皇死后最高权力迅速落入赵高之手,但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定性为一场宫廷政变或夺权阴谋,就会忽略它更具实质性的一面,即它也是一次在历史大震荡背景之下的改朝换代事件。精彩文章:狮身人面像之谜 中国15大灵异事件 戴笠死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