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阳系的形成:非同寻常还是不足为奇?
在整个宇宙中,像太阳一样金黄色的G类恒星(科学家们依恒星光谱的类型,把恒星分成O、B、A、F、G、K和M等类型)可谓恒河沙数,但只有很少的几颗恒星能像太阳一样,作为单个的恒星存在且包含所有92种天然元素。

天文学家们通过对(太阳系以外的)外部行星进行研究,获得了充分的证据,结果表明,实际上所有的恒星都会形成行星系统作为其组成部分,这也与目前的恒星形成理论相吻合。
但是,我们迄今观察到的行星系统大部分看起来很奇怪而且不适合生命生存,例如,有些行星系统拥有大小与木星相当的行星,该行星围绕其恒星旋转的轨道比水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更近;还有五颗行星被包裹成一个比水星的旋转轨道更小的空间。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一个与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有序而且拥有好的岩石行星(位于适合液态水和生命生存的最佳位置)的太阳系系统。
那么,在浩渺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的位置有多特殊呢?
2013年1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存在着大约800亿到900亿颗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占所有星星的5%,这一消息意味着智能生命或许随处可见,因此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科学家们迄今还未在地球之外的地方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的相关证据,因此,在苍茫的宇宙中,地球究竟是凤毛麟角还是多如牛毛;人类是独一无二还是遍地开花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4、DNA启动不屈不挠的复制过程:生命开始
科学家们在远古的岩石中发现了碳12(C12),这表明,在大约38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在地球上。这意味着,DNA或某些前体分子已经结合而成,并开始了其不屈不挠的自我复制过程,驱动生命的进化,但这样一种脆弱且复杂的分子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呢?

现在,有机分子在宇宙中遍地开花。我们可以在恒星的光谱标志以及气体云中发现其“芳踪”。另外,研究表明,1969年掉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附近的默奇森陨石,包含有92种不同的氨基酸,其中大多数氨基酸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然而,从氨基酸进化到一个拥有新陈代谢系统(提供能量)、一个能存储信息、引导蛋白质构成、调节有机体每个功能并能自我复制的遗传系统的活体有机物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生命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吗?还是,这只是一种机缘巧合,分子因为种种巧合相遇从而孕育出生命;又或者,是否在宇宙中存在着某些基本的组织原则,驱使物体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答案。生命的起源问题也一直是所有科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5、大氧化事件、雪球地球:两大危机催生真核生物
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遭遇了最大的生存危机,那时,大气层从以二氧化碳为主转变到以氧气为主。此前,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原核生命,与细菌类似,主要依靠二氧化碳为生,但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使用二氧化碳并产生了有毒的氧气,这些氧气最终充满了整个大气,这就是所谓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也被称为氧化灾变。大氧化事件使地球上的矿物成分发生了变化,也使日后动物的出现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