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详细的形态解剖学研究,黄迪颖等认为恐怖虫无疑和现代的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是双翅目中一个原始小类群——缨翅蚊科(Nymphomyiidae)的近亲。一些昆虫学家认为缨翅蚊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和其他双翅目类群没有直接演化联系,甚至为这类特殊的蚊子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亚目。尽管大多数昆虫学家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但也足见缨翅蚊确实很奇特。但是,从一般特征来看很难将恐怖虫和缨翅蚊联系起来。现代缨翅蚊十分微小,一般不足3毫米,只有7个现生种,在中国尚未发现。它们触角短棒状,鞭节很长,具亚分节;复眼在背面远离;口器退化不取食;胸部和腹部细长,具有幼态持续特征;翅膀狭长,翅脉退化,翅缘有长毛。虽然恐怖虫一些形态细节和缨翅蚊类似,但其雄虫翅膀宽大,具有螯状后足,腹部发育成对侧叶,看上去仍和缨翅蚊相去甚远。
但这里却隐藏了一个演化秘密。有一种沃氏缨翅蚊,最初曾作为独立的属,它翅脉特征和恐怖虫十分相似,更奇特的是它的腹部具有和恐怖虫类似的侧叶,且仅出现于雄虫。沃氏缨翅蚊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从蛹羽化后,不久便脱掉翅膀,进入水中交配。几十年内生物学家只发现无翅个体,它们虽然会飞,但主要生活在水中。更有趣的是,它们在水中死亡后还常保持交配姿态。
关于恐怖虫的谜团因此迎刃而解。与现代缨翅蚊一样,恐怖虫从蛹羽化后可能经过短暂飞行就脱掉翅膀,进入水中交配,因而带翅膀的恐怖虫非常罕见。它们口器退化,因而并不取食,成虫仅有短暂的生活周期;它们交配产卵后死亡,但仍能保持交配姿势。雄虫的螯状后足并不是用来夹住翼龙的表皮或恐龙的毛根,也不是捕食工具,而可能用于雄虫间的争斗,以夺取交配权,并有抓握雌虫进行交配的功能。至少目前看来恐怖虫的雌性数量远少于雄性。另外,恐怖虫口器非常退化,以前所认为的刺吸式口器实际是观察错误。因此,恐怖虫并不恐怖。
生物学家对沃氏缨翅蚊腹部成对侧叶的功能并不了解。黄迪颖等认为和缨翅蚊一样,恐怖虫也具有明显的幼态持续现象,腹部的侧叶实际就是退化的鳃。这样的构造在昆虫成虫中极少发现,但却常见于水生幼虫。这展现了已发表的昆虫化石中独一无二的幼态持续现象。恐怖虫和沃氏缨翅蚊的特殊联系,是否暗示了最初学者将它划分为独立属有理可循呢?恐怖虫谜题的解开或许也有助于解决生物学家对沃氏缨翅蚊腹部侧叶功能的迷惑——对1.65亿年前昆虫化石的研究,有时也会对现代昆虫分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