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你用自己的望远镜观察创生之柱,所见之景将大不相同。我们看到的外太空图片一般都经过了上色和加工,方能呈现出更多的重要细节。由于“创生之柱”的广泛流传,天文学家向公众呈现宇宙图片的方式或许也因此改变。
“由于公众希望看到这样的照片,很多人都开始按这种方式处理在媒体发布会上发表的图片。”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该图片的创作者之一保罗·斯科文(Paul Scowen)指出,“这大大影响了公众获知和消化哈勃望远镜收集的数据的方式。”

创生之柱是鹰状星云的一部分。鹰状星云又名M16星云,含有成千上万颗恒星和孕育这些恒星的尘埃云。创生之柱中也有一些黯淡的气体团,今后可能会坍塌并形成新的恒星。鹰状星云长约70光年,宽约55光年。与之相比,创生之柱仅占了一小部分,最高的一根柱体高度也不过4光年。
这张著名的“创生之柱”图片由一支天文学家团队于1995年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制作而成。哈勃望远镜围绕地球运行,利用一面较大的凹面镜收集光线,然后将光线反射到较小的次级镜面上,最后再将光线反射回来,使光线从凹面镜中间的小孔射入仪器中。哈勃望远镜上安装了多种仪器,能够从不同方面对接收到的光线进行分析。
拍下“创生之柱”照片的仪器名为“第二代广域和行星照相机”(简称WFPC2),它由四台照相机组成,天文学家需对这些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进行合成处理。每台照相机负责拍摄最终照片的四分之一,但其中的“行星照相机”(PC)拍摄的是放大图像,需要按比例缩小,因此最终图片的右上角比其它部分小得多。斯科文指出,将所有数据进行校准也许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件工作。
这张图片放大的程度其实有限。假如“创生之柱”的亮度达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你便能看到,它在夜空中的大小甚至超过了满月的十分之一。而这也正是哈勃望远镜的杰出之处:它能够接收来自远处黯淡天体的微弱光线,然后将信息一点一点地拼接成图片,就像用无数个小点绘制连环漫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