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就是大黄的活血祛瘀作用。
大黄可以活血化瘀,尤其是腹部。
如《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其与蛰虫、虻虫、水蛭等药同用,主治腹中瘀块及妇人经闭等。
第六个就是大黄清湿热的作用。
①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同用。
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
②治湿热淋证,常与车前子、瞿麦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如《和剂局方》中的八正散。
这个讲下大黄的选用。
大黄一般不久煎,煎煮时间过久,其泻下成分破坏,作用减弱,如果便秘的,要泻下的,应该要后下,或用沸水泡服。
生大黄长于泻下,作攻下药时宜生用。
酒炙大黄泻下作用较弱,长于活血祛瘀,宜于瘀血证。
酒蒸大黄及酒炙大黄的沉降清泻之性减弱,用于上部实热证。
大黄炭偏于止血,宜用于失血证。
现代的研究表明:
大黄含蒽醌类衍生物,并含色酮类、芪昔类、萘酚苷类、鞣质、多糖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脂眆酸、植物固醇等。
大黄有泻下作用。
有解热、镇痛作用。
有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作用。
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作用。
有利尿,促进尿素、肌酐的排泄,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保肝、利胆、抑菌、抗病毒、消炎及抑制胃排空、抑制胃蛋白的消化、抑制蛋白酶活性等作用。
大黄同时含有鞣质、没食子酸等收敛成分,故大剂量或久用会引起继发性便秘;煎煮过久,亦会使泻下成分大量破坏,收敛成分大量煎出,致使无泻下作用反而出现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