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与禁忌,端午节马上到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期待的就是小长假。农历五月初五,阳光明媚,温度适宜,正是出游的好日子,但是温暖的气候也让许多“毒物”——蛇虫鼠蚁活跃了起来,所以,古代有“端午驱五毒”的习俗。
“驱五毒”的仪式中,有一项是喝雄黄酒,这个习俗很有意思,因为雄黄这种矿物,虽然不常见,但却跟中国人打了上千年交道。
传说中的雄黄酒
根据口口相传的民间说法,在端午节这天,喝雄黄酒可以让人远离病痛、百毒不侵。垂髫小儿不能喝酒,则要用酒水在额头上写个“王”字,讨个健康成长的彩头。很多人都相信雄黄酒的神奇作用,他们对雄黄如此信任,完全是因为“白素贞喝雄黄酒现原形”这个故事。
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与许仙在断桥相遇,因借伞相识,最终结为夫妻,本来二人日子过得美满幸福,直到有一天许仙遇到了法海。
法海看许仙不正常,怀疑有邪祟作乱,于是怂恿许仙在端午节给妻子喝雄黄酒。许仙没经住蛊惑,真的在端午节当天为白素贞倒了一杯雄黄酒。白素贞喝酒后现出原形,活生生将许仙给吓死了,酒醒后的白素贞,才发现因为雄黄酒坏了大事。
《白蛇传》中的这段情节,是整个故事的大转折,而转折的楔子就是雄黄酒。就事论事,故事中的白素贞法力高强,拥有千年道行,却因为一杯雄黄酒破了法,现了形,可见雄黄的效果有多强,不过,雄黄能驱蛇的说法,可不是《白蛇传》发明的,而是源自古代名著。
古籍中的雄黄
早在东晋时,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有一章《登涉》就有雄黄驱蛇的记载,书中写:“昔圆丘多大蛇……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今带武都雄黄……则不畏蛇。”古人表示,只要在身上带着雄黄,不管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蛇害,各种蛇还会自行回避,仿佛雄黄是蛇类天敌,天生克制毒蛇。当然,雄黄有没有驱蛇效果,暂且不提,它确实有驱虫效果。
雄黄是一种原始驱虫剂。在端午的习俗中,有人会将雄黄捻成粉末,在家中或者屋外泼洒。据说这样害虫就不敢靠近,能保证卫生。在某些古代医书和史书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寄生虫的病例,基本上患者都是在服用雄黄之后,呕吐出类似虫或蛇(长虫)的物体,以现代眼光看,有很大几率是雄黄将寄生虫逼了出来。
除了驱蛇、祛虫,雄黄还被认为能安神避秽
成书于南朝梁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很多古时荆楚之地的习俗,其中提到,正月时配戴雄黄作成的药丸,可以安神避秽。既可以赶走有形的蛇,也可以赶走头脑中的繁杂思绪。
古人对雄黄情有独钟,认为它能驱邪避煞,还能护卫健康,简直是万能宝物,以至于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高抬了雄黄一把,他说雄黄“杀邪气百虫毒”。连药圣都为雄黄站台,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雄黄的身世
雄黄虽然是中药,但并非植物,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虽然带个“雄”字,也不是动物制品,跟黑熊、棕熊、大熊猫都不沾边,其实,它是一种矿物。
雄黄的外表颜色丰富,一般都表现为淡黄或橙色的晶体,呈块状或颗粒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整体晶莹剔透,看起就像像宝石一样。雄黄的莫氏硬度一般在1.5到2之间,比硬度为2的石膏稍微柔软一点儿,多在温泉沉淀物或火山凝化物中产生。作为一种矿物,雄黄其实是硫砷矿物结晶,主要成分为四硫化四砷(As4S4)。一看到“砷”,估计大家都有点害怕,没错,雄黄确实有毒。
正因为有毒性,所以雄黄大多被当做外用药,但即便如此,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也会造成急性或慢性砷中毒。古人不懂化学毒性,虽然对于雄黄的使用很克制,但仍然存在风险。
回到文章的起点,端午节饮雄黄酒是否有用
能够防蛇吗?从科学的角度看,雄黄对蛇并没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更无法驱虫、安神、避秽。一般来说,没有经过医学训练,还是不要擅自饮用雄黄酒了,另外,如果处理不当,将雄黄加热,还会制造出“毒药”。
雄黄忌高温加热,因为氧化之后,四硫化四砷(As4S4)有可能变成“三氧化二砷(As2O3)”。这三氧化二砷不是别的东西,正是小说中的第一毒药“砒霜”。
厕读观点:虽然雄黄有毒,但也不用谈之色变,辛弃疾曾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凡事都讲究个度,虽然雄黄的确具有毒性,但只要交给专业人士操作,仍然能制成有用的药物。
对待雄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它就像其他普通矿物一样,都有特定的适用情景,不用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当然,在过端午节这件事上,吃粽子就可以了,雄黄酒能免则免吧。
屈原投河而死的4大原因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我国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承袭下来的,据说屈原当初投河而死,人们乘着舟在河中捞了很久,却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