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认为始皇因追求长生而不立储君的看法相反,本文认为储君难定才是秦始皇执着地追求长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始皇不立储君与扶苏生死
寻找海中仙人和不死之药这一幕,使秦始皇的形象被涂上了些糊涂荒诞的色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秦国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建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国家,与握有绝对权力的嬴政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换一个人来行使绝对君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始皇去世仅仅4年零3个月,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辉煌瞬间成为过眼云烟,这与二世胡亥手中的绝对权力没有关联吗?作为秦二世的胡亥扮演了一个给新政权帮倒忙的可怜角色。那么,假如是扶苏继位,他能挽救秦王朝吗?我们从《史记》中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司马迁对扶苏的事迹记述不多,但还是可看到他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扶苏是有思想和主见之人,因此经常对父皇的所作所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始皇有意让扶苏提还是扶苏自己主动提,司马迁未说,但扶苏的特殊政治待遇不言而喻。陈胜所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语没有明确反映始皇对扶苏谏言的态度,只说明嬴政采取了培养扶苏军事素质和能力的措施;而出自司马迁笔下的“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一语使许多读者得出始皇疏远并惩罚了扶苏的结论。对扶苏的“数谏”,始皇是欣赏还是反感,“怒”是指向扶苏还是欺骗他的术士?因司马迁记载简略均不好定论,但始皇派扶苏去监管30万大军则是事实,这意味着什么?“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蒙恬此语道破了始皇准备传位于扶苏的心迹。秦国并非完全按宗法血统定立储君,“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后来赵高果然以“无军功”为杀扶苏的一条罪名。始皇让扶苏到边境的真意,是希望他立军功以树威望,并加强与蒙恬的关系,从而为第二代君主有效行使绝对权力创造条件。始皇临终之际唯一的政治措施是诏回扶苏继皇帝位,但因托命于仙道寿药,使顺利移皇权于扶苏的计划未能实现,嬴政对此是负有责任的。
扶苏可能会成为王朝保持期或稳定期的仁君明主,而在始皇去世的这一刻,秦王朝根基未稳险象环生,扶苏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放弃了绝对君权。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惜“扶苏仁懦”,因为“仁懦”,扶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堪一击,一篇伪诏就轻易置扶苏于死地。扶苏的快速自杀似乎昭示了秦王朝的命运,此举不仅冤送了自己的生命,还将秦国家柱石蒙氏兄弟推入火坑,从而使赵高和胡亥夺权阴谋轻易得逞。
皇权世袭社会和家国一体体制,决定了古代君主在履行治理国家公共性职能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国家权力资源一姓家族占控的私有性。就客观后果而言,张居正“乱秦者扶苏也”之论并非夸大其词。假使扶苏少些“仁懦”多些“智刚”,与蒙氏兄弟联手,将诏书真伪调查清楚,虽不一定能保证秦政权不被颠覆,但极有可能挫败赵高和胡亥的夺权阴谋。即使因赵高销毁证据使调查无果,但为国家计,扶苏也应该承担起始皇去世后的政治责任。这位合法继位人的举动让人扼腕叹息,实在是离一个堪当大任的君主还有相当距离。始皇死后最高权力迅速落入赵高之手,但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定性为一场宫廷政变或夺权阴谋,就会忽略它更具实质性的一面,即它也是一次在历史大震荡背景之下的改朝换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