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