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张柬之都不同意,敬晖也没坚持。薛季昶感叹道:“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之后,武三思勾结李显的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庭武三思等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一些议论就将责任推卸给敬晖。
武三思勾结韦皇后,谮毁张柬之等,最后抓住敬晖的一个把柄告发了张柬之等五人。唐中宗李显下诏说:“则天大圣皇后,往以忧劳不豫,凶竖弄权。晖等因兴甲兵,铲除妖孽,朕录其劳效,备极宠劳。自谓勋高一时,遂欲权倾四海,擅作威福,轻侮国章,悖道弃义,莫斯之甚。
晖可崖州司马,柬之可新州司马,恕己可窦州司马,玄暐可白州司马,并员外置。”张柬之五人都被贬官。敬晖在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推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政治斗争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后悔药可吃。张柬之这时才说出当初不乘胜追击,顺便将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铲除干净的原因:“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现在大势已去,再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了。”敬晖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杀害张柬之五人的唐中宗李显实在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确实控制不了处于转折关头的唐朝天下。新的政变已经在长安城里酝酿了。
历史上流传有两种说法:
其一,武则天晚年已经立李显为太子,做出了还政李唐的安排。五王发动政变纯属贪拥立之功,想以此为政治筹码,在新朝廷达到专权的目的。所以,他们被李显视为最大的政敌,从而被清除。
其二,五王是蛰伏于武则天朝多年的李唐忠臣。武则天宠信二张兄弟,使政局不稳,很可能出现对李唐不利的局面。所以,他们果断采取措施,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稳定了大局。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都有很多史料为依据。帝王与功臣的关系,历朝历代都很难相处。特别是五王竟能在铁腕女皇眼皮子底下将政变搞成功,这份魄力与能力,本身就让李显很忌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敌意。
这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者,分析一个历史事情除了现象与结果外,还要分析事情的内在,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件的真实面貌。下面我通过起因、经过与人员背景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