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旗装像VS影视剧中的香妃形象
后来,香妃故乡的人民为了纪念香妃,就为她在喀什噶尔回城北面的香妃墓附近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庙。据说香娘娘庙很有灵验,当地的维吾尔族的年青姑娘们都经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无有不应。1892年,萧雄在自己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用诗记载了这个史实。在他的“香娘娘庙”诗中说: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同时,在这首诗的注里面,他还写道“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母家。”但并没有提到香妃传说中的种种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么样子呢?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孟森教授的考证只是通过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材料来推断的,并没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实证。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这个线索对这座坟墓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任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后来,又将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证一对照,发现孟森教授所说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容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一家久居叶尔羌,后来曾一度迁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图尔都,叔父额色伊,堂兄玛木特等是重于清朝的。1758年,大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迫使叛军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重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军,额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为辅国公。三年后,图尔都也因军功被晋封为辅国公。后来朝廷褒奖图尔都一家人,让他们一家人都迁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平叛立功的图尔都、额色尹等人时,容妃也随着哥哥进宫,在乾隆召见的过程中,还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很讨乾隆欢心。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时年26岁。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一直坚持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她在宫中被允许穿著本民族的服装。在封妃前夕,乾隆还特意命人为她制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项圈、耳附等饰物穿着民族服装。为照顾容妃的饮食,乾隆皇帝为她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维吾尔族的饭菜。容妃深得皇帝宠爱,她曾随乾隆南巡江渐,东巡到泰山曲阜,还到过盛京(今沈阳)去拜谒清朝祖陵。乾隆赏赐众妃嫔的时候,也特意照顾容妃,赐给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产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兰教徒们经常食用得羊肉,鸡、鸭和素菜等菜肴。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随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赏赐她羊肚、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随着乾隆等人东巡祭孔,乾隆也是赏赐给容妃回回饽饽等回教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容妃在乾隆宫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经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因为容妃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刻有《古兰经》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