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公主缘何热衷出家当道姑
唐代宗女儿华阳公主,自幼聪慧过人,生得如花似玉,只可惜身子骨柔弱,经常害病。大历7年(772年),华阳公主自感病体不适,于是上奏自请出家为道,道号琼华真人。
唐德宗女儿文安公主,年纪轻轻就自请出家当道士,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年前后)殁于京师道观中。
唐顺宗女儿浔阳公主,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家当道姑,与她一同出家的还有平恩公主、昭阳公主。
唐宪宗的女儿永嘉公主也自愿出家做道士。宪宗的另一位女儿永安公主,曾经去突厥和亲,欲嫁与突厥宝义可汗为妻,谁知路上获知这倒霉可汗病亡没嫁成,只好重返长安。太和元年(877年,已近唐末乱世)她自请出家为道,朝廷仍然保留她的封地与封号。
唐穆宗的女儿义昌公主也甘愿出家弃俗,去道观研修画符念咒、熬炼丹药的绝活。唐穆宗的另一位女儿安康公主(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同名)也发愿出家当道士,后因地方不安宁而被召回宫中。
之后,唐朝国运日渐衰微,舍身出家当道士的皇室公主应该还有,因记载不全,或因战乱资料散失殆尽,已难于考证。
唐朝立国289年,前后共有198位公主,史料明确记载竟然有14位李唐公主经历过道士生涯,这些长于深宫之内、从小锦衣玉食的公主们,甘愿卸去华服、出家为道,比例之高,环顾古今中外也堪称绝无仅有。当然,每个人的出家动机各有不同,究竟是何原因使如此众多的公主出家当道士?这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更是一个异彩纷呈大时代的微妙缩影。由此也可以看出道教在唐代的兴盛以及无处不在的强大感召力。
道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是中国人自创的本土宗教,应该早于佛教之传入,但后来与佛教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是所谓佛道相通也。任何事物皆有利有弊,道教倡导的清静无为思想之于民生教化、政局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道教的极度繁盛、人人参与,也给唐王朝埋下一个巨大隐患——到处营建道观寺庙劳民伤财是其一,皇帝迷恋丹药而导致国事荒废甚至伤身殁命之事也屡屡发生,民间以争当道士为荣,影响生产生活,由此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道教的兴盛一直延续到宋朝,宋徽宗自号道君皇帝就是一例,犹显道教在中国耕耘之深,浸淫之广。李唐皇室如此推崇道教,公主们相率出家为道,王孙公卿、门阀士族、文人骚客乃至草根百姓有样学样,从上至下掀起了一股人人学道的热潮,就拿文学艺术界来说,“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王勃、卢照邻就是道教的忠实拥趸,新派唐诗的创始人陈子昂、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诗仙李白等千古大才子都是道教的崇奉者,对道教的讴歌、对道家世外高人的倾慕在其作品里都有表露。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公主缘何热衷出家当道姑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