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5年,苻坚再次下诏书:一是要求太子以及高级官员的后代,必须“就学受业”;二是皇帝身边的警卫部队军官,也必须学习文化知识,等等。具体实施办法是每二十名官员配备一个讲解经书的老师,“教读音句”。
可见,当时官员的文化都不太高,但是,励精图治的苻坚倡导学文化,是真心要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的,他在位前期还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前秦凭借实力很快统一了当时的北方大地,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皇帝“逼迫”官员学习,强化官员“执政能力”
公元471年即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于汉文化极其羡慕,他亲政后,排除阻力,大刀阔斧地在北魏进行了很多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其文化改革措施之一,就是严令鲜卑族官僚改说汉话。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记载,公元495年,拓跋宏要求全体北魏官员必须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官员,因为“习性已久”,可以慢慢学习汉语,不限时间。但是,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立即学会汉语,如果有人胆敢不学汉话,还故意说鲜卑话,就降职处分。
这个命令在当时严格执行,让北魏一些“守旧派”非常震惊。后来,为了进一步督促北魏的广大领导干部学习汉话,北魏朝廷接连下发诏书:“不得在朝廷之上说北方鲜卑话,违反者,立即撤职!”
好家伙,这一来,官员们不得不强化汉语学习,在北魏形成了学汉话的高潮。不会说汉话,不能在朝廷当官啊。
历史上,拓跋宏其人自身就非常好学,堪为百官的学习楷模,他“好读书,手不释卷”,即使是坐在轿子里,骑在行军马鞍上,都不忘记背诵经书文章、讲经论道。而且,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很多诏书命令都是亲自撰写,是个文采斐然的“多面手”皇帝。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亲政以后,勤于为政,着力改革,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北魏快速成为北方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