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宋代谏官敢弹劾宰相、顶撞皇帝
众目睽睽之下,唐介历数宋仁宗最信任的宰相文彦博的不是,这既是弹劾文彦博,又是指责皇帝用人不当,尤其是一句“因贵妃而得执政”,让宋仁宗这位平日里轻易不发火的皇帝非常气恼。他推开唐介的奏折不看,威胁要贬唐介的官。唐介丝毫也不胆怯,他说:“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火烹水煮我都不怕,还怕贬官?
这几乎是火上浇油,宋仁宗更加恼怒,赶紧把宰相、副宰相等几位肱股大臣叫到跟前,让他们传阅唐介的奏折,愤愤地说:“上疏谈论大事是唐介作为御史的职责,但说文彦博靠巴结嫔妃当上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官员,她们怎能参与?”此时,文彦博也在朝堂上,不远处的唐介竟然大声对文彦博说:“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文彦博满脸通红,连连向皇帝谢罪。
事后,文彦博还是被罢去了宰相职务。唐介虽然也被贬谪至英州(今广东英德市),但士大夫们对他却一片赞扬之声,天章阁待制李师中、太常博士梅尧臣纷纷献诗,表达钦佩之情,尤其李师中诗中一句:“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给予了唐介极高的评价,他因此获得了“真御史”的雅号。
那么,唐介为什么能够“鼎镬不避”呢?这不过是因为当时少用“鼎镬”、多以贬官了事之故,倘若真的因言挥刀,时常来个“水煮活人”,哪还容得这个小小的御史顶撞皇帝、弹劾宰相、拿皇帝的宠妃说事呢?更勿谈什么庭论、谏诤、咆哮朝堂了。
所以,唐介的底气,既有他仗义执言的胆识,也有权力架构方面的原因。宋沿唐制,中央监察机关为谏院和御史台,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监察机关里的谏官、御史们,被形像地称为言官,可以直言皇帝的过失,纠察宰相以下的百官。同时,宋代谏官、御史还拥有一项特权,可以“风闻弹事”,哪怕是对于没有真凭实据的事情,也可以进行弹劾,弹劾错了,并不追责。所以,唐介对文彦博送“蜀锦”这一道听途说的事情进行弹劾,而文彦博非但不敢辩白,甚至还连连谢罪。同时,一个谏官、御史在职期间,如若没有弹劾、扳倒几位不称职的高官,反倒会被士大夫讥为尸位素餐的。这样一来,权力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监督。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宋代谏官敢弹劾宰相、顶撞皇帝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