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虚伪。陶谦一让徐州未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身份低微,不摸底细,不敢造次。但既然来了,刘备还是要做些工作的。见大家对自己寄予厚望,刘备就煞有介事地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说陶谦乃仁人君子,请曹操念及旧情,及早退兵。按说区区一个刘备,曹操哪会放在眼里。但就在曹操大军向徐州进发的时候,却得到吕布袭击兖州的消息。曹操因怕后方有失,就想赶紧回援。既然要走,干脆给了刘备一个顺水人情。见曹军退走,陶谦大喜过望,再次提出要将徐州让给刘备。而这一次刘备还是坚决不答应,惹得关羽和张飞都有些不愿意了。其实,这时的刘备已经没有自卑感了,退去了曹兵,底气早就鼓起来了。但刘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虚伪。他当然知道,自己刚到徐州不久,立足未稳,即便是接受了陶谦的大印,陶谦手下那些人会不会服气自己还真不好说。加上刘备也多了一个心眼,陶谦是不是因为自己退了曹兵,觉得过意不去才给自己客气的呢。在此情况下,与其接受,不如坚辞。既显得高风亮节,又可借陶谦之力,巩固地位。一旦时机成熟了,再取徐州也不晚。但陶谦、关张等人哪里知道刘备的内心,一力要“让”,最后实在把刘备给逼急了,不惜要“掣剑自刎”。一看这种情况,大家也就不好再勉强了。
四是害怕。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刘备坚辞不受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怕曹操挟私报复。刘备十分清楚,陶谦将徐州让给自己,并不是早有的打算,而是在曹操来攻、城池即将不保的情况下,才做出的权宜选择,无奈之举。陶谦自己有两个儿子,如果不是曹操大军前来攻打的话,陶谦未必就会舍得给刘备。尽管此前一封书信让曹操大军退去,但刘备怎会不知道,曹操是因为与吕布交战,无暇顾及徐州才暂时退走的。一旦曹操把吕布那里的事情料理完了,势必还要回过头来攻打徐州。按曹操的一贯性情和作风,杀父之仇,岂能不报。因此,面对送上门来的“烫手山芋”,刘备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因此这才三番五次地予以推辞,既转移了矛盾,也给人造成一种君子不夺人之美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