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时称宦官为“寺人”呢?原来古代“寺”、“侍”两字相通。《诗经·秦风》郑氏笺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故“寺人”因其内廷侍奉而得名,“寺人”就是“侍人”、“侍者”,取其亲近侍御之义;说白了,“寺人”就是在宫内侍奉帝王的专业仆人。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对宫廷阉臣的正规称谓。历代正史为阉人作传,多称“宦官传”或“宦者传”。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为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人们还由汉代宫廷阉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铛”为冠首饰物,而将宦官称为“貂铛”《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汉宫侍中、中常侍,加黄金当附蝉,貂尾为饰。侍中作为朝廷的普通官员多插左貂,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则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从中也可看出,宫中宦者的服饰与普通官员略有区别。
除了上述两大类外,还有以宦官生理特征与常任职役组合而称的情形,如“宦寺”、“阉寺”、“阉宦”、“宫监”、“貂寺”、“内铛”等。有带明显感情色彩的称谓,如鄙称“宦竖”、“阉竖”、“内竖”及“阉狗”等;尊称则有“公公”、“老爷”、“老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