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考越来越多,就会形成所谓的革命思潮,而只要落后的制度没有改变,这种思潮在国内的传播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思想比较开放的新军里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当载沣逆历史潮流而动,在预备立宪期满后悍然推出了皇族内阁,反而让革命思潮的传播更加畅通,立宪派也对清朝的自我改革丧失了信心,于是在武昌起义成功后,那些拿着清朝工资的立宪派咨议员大多加入了湖北军政府,这些人对局势的稳定和民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1911年前后,革命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当然革命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偶然的,不在1911,就会在1912,不在武汉,就会在成都。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制度难以为继,必然会崩溃,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大势,无论你有多少兵,多少皇族都不可阻挡。搞笑的是,在清朝崩溃的时刻,满清的王公贵族们都没有誓死捍卫他们革命先烈打下来的江山,卷着贪污的钱跑到租界里当寓公的人倒是不少。他们自家的江山对他们个人的归属感尚且不如现实的利益来的大,何况那些原本就是为了现实利益而投机加入一个组织的一些高官?所谓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的意志,更多的都是狐假虎威的噱头,因为团体意志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意志,只有个人的利益完全的依附于团体之时,团体的意志才能完全操纵人的意志。而如果个人的利益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团体而得到一定的保障,人就会去权衡收益和风险了。比如,如果你卷了钱跑出去做寓公,至少下半辈子无忧,但如果你站出来镇压革命,效忠朝廷,你可能会接受审判。这时候有多少人会为了团体的利益,而甘愿个人承担风险?就像苏联解体时那么多既得利益者没人敢站出来镇压反革命,清朝那些自带干粮的遗老遗少也没有多少以身殉国誓死捍卫大清江山的。他们大概觉得那会是“革命低潮”吧,要积蓄力量以图将来。毛主席闹革命还闹了28年呢。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只是写到日记里,五毛“爱国”不殉国,只是嘴巴上喊喊。这都是有传统的。
后世讲起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的嘲笑载沣愚蠢。但是,不要忘了,载沣也曾是摄政王,他在王位上的时候,社会上也会流传着他各种英明神武的传说,他所作的一切,也都会被解读为在下一盘大棋。在清朝覆灭前,有多少人会相信他会这么蠢?有多少人会看出他所作的举措都是在为清朝的覆灭埋下炸弹?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淡定的“有兵在”会是一个笑话?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站在历史的下游去讥讽前人是很容易的,那时每个人都似乎拥有了一双穿透历史的双眼可以做事后诸葛亮。在历史发生之时看到他的本质,预见到历史的潮流,才是真正的深邃。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人身居高位,就觉得他一定伟大光荣正确,就一定英明神武,一定深思熟虑,一定不会做蠢事,那么不妨想想载沣,想想当年,载沣也曾是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