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则天宠臣变身卖官批发商
郑愔,由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又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依附武则天宠臣做官发财。崔湜,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得宠于一时。他出卖桓敬投靠武三思,不长时间就被武则天提升为中书令。崔湜又建议武三思诛杀李氏五王,免除恢复李氏王朝的希望。得到武氏家族的宠信。以后,崔湜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崔挹任礼部侍郎,父子同时官任尚书省副职,是自有唐朝以来未曾有过之事!崔湜见朝中谁有权势便谄媚依附,一会儿是宫内女官上官昭容,一会儿是张易之与韦皇后,一会儿又是太平公主。崔湜甚至将自己的妻子和二个女儿,一同进献给太子宫中,由此而得以官任中书侍郎行使宰相的权力。有人张贴出榜文说崔湜:“托庸才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本是个庸才却身居宰相要职,原来是将自己美貌的夫人进献给东宫的缘故啊!”)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历来如此。武则天和她的宠信们正是执掌了选拔任用官员的大权,贪赃受贿,买官卖官,将唐朝天下弄得乌烟瘴气。
唐朝时期,科举制不断壮大,打破了汉魏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不过,世族在唐代虽然衰落,但在选官取士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世族入仕的主要途径则是先辈地位和特权下的“门荫”制度。唐代选举官员的门荫入仕制度是对科举选官的一种补充形式,主要对象是贵族弟子,诸如皇亲国戚和五品以上高级官吏的子孙及公主、郡主之子等,均可凭借父祖资荫,通过担任一定时间的亲卫、勋卫、翊卫等三卫卫官和斋郎、挽郎以后,即可获得作官资格。这就为唐代新旧世族入仕提供了直通渠道。
同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考试制度不够公平、严密,科考过程中允许大臣“公荐”,这样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请托现象。达官贵人既可凭借权势替亲友向考官说情,甚至决定录用名单,而普通举子也只得奔走于考官和显宦门下,以求其推荐。再如,科举考试结束后,中举者只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要做官的话,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考核,其间不公现象容易产生。唐人就此指出:“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史家马端临对此评说道:“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选官制度的局限性,为买官卖官风气盛行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只要把握选拔任用大权的人贪赃枉法,即使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再怎么合理,也不过是形同虚设。武则天在篡夺政权的过程中,对凡是可能妨碍她掌权的人,都遭到清洗。对支持自己的官员以及宠幸的面首,则任其贪污盗窃、卖官鬻爵。武则天一伙深谙要把握政权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控人事权,故滥施禄位,收天下之心。当时官场上出现张昌仪这种荒唐的“官帽”批发事件,盖由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腐败所致。武则天的宠臣们因背后拥有巨大的“隐权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胆大包天地破坏正常的官员选拔任命制度,又有谁敢来监督和约束他们?!
以上就是关于武则天宠臣变身卖官批发商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