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话剧院再度上演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1998年创作的话剧《哥本哈根》。这出戏2003年在北京首演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戏的中心事件是真实的。1941年9月,德国核物理学家海森堡做了一次神秘的哥本哈根之行,去看望他的老师,丹麦核物理学家波尔。由于战争,他们处于敌对的阵营。海森堡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与波尔见面?究竟想说些什么?这个谜团至今没有解开。这次会面之后,海森堡主持希特勒的原子弹研制计划,但未能造出原子弹。而波尔则逃亡美国,与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一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记得也是一个秋夜,我出差到哥本哈根。下榻的旅馆靠近中央火车站。我对着窗外黑黝黝的哥本哈根,想象着六十多年前海森堡跳下来自柏林的夜车,身着便服雨衣,走在满是土灰色的党卫军制服的人群中。他为什么要冒着危险来哥本哈根?我想起了剧中海森堡向波尔的那句发问:“作为物理学家,他是否有道德权利从事将原子能应用于爆炸的研究?”这句发问,是海森堡的原话,曾经被后人作出过各种解释。我相信这样一种解释:那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发问。或许正是因为科学家的良知,海森堡故意拖延了纳粹制造原子弹的进程。也正是因为科学家的良知,尽管波尔参与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但当他看到原子弹在日本广岛所发生的威力,良心受到了谴责。二战结束后,波尔疾呼限制核武器,组织了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大会。人类的许多努力导致了战争和灾难,科学家的良知成了避免人类毁灭的最后防线。
“海森堡踏着秋日的暮色,来到了波尔家的门前,拉下了熟悉的门铃……”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里,正在上演话剧《哥本哈根》。此时,日本的核泄漏危机已经蔓延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正文
核物理学家的哥本哈根之行
以上就是关于核物理学家的哥本哈根之行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