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根据当前的数据显示,希格斯玻色子要略微重一点,那么其势能将存在一个比当前的真空更低的点。这意味着今天我们周围的真空是一种“伪真空”,且处于一种中继状态,而不是完全、彻底的稳定。这种伪真空终有一天会衰变成能量更低的状态,也就是“实真空”,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当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粒子统统撕裂。
在能够造成“世界末日”的事件清单上,“真空衰减”排在“大收缩”之后,紧随其后的是“谷歌邮箱崩溃”。
从测得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以及其他能够决定其势能的参数,可以算出我们现在的真空需要多久会发生衰减。伪真空会通过局部的隧穿效应衰减成实真空,它首先会产生一个实真空泡,这个泡会急速扩张并遍及整个宇宙。希格斯玻色子的对称性当初被打破时,可能曾发生过某种相似的事件,从而使我们宇宙中的物质含量高于反物质含量,并最终处于主导地位。

最近有一篇讨论黑洞对真空中继稳定性影响的论文,作者是一组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他们指出这种对真空衰减率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引力场可以为真空衰减起到一种凝聚核的作用,从而会大大增加当前真空的不稳定性。
在论文中,Burda、Gregory和Moss计算了黑洞附近伪真空隧穿为实真空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比在没有黑洞情况下的可能性高得多。采用与已有数据兼容的希格斯势能参数集,他们测算出衰减时间大致等同于一个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衰减殆尽所需的时间。
能够发生在黑洞附近的主要隧穿过程取决于黑洞的质量。大型黑洞的视界曲度非常小,因此其隧穿通道小,且霍金温度非常低。随着黑洞的质量因蒸发而不断丢失,黑洞的温度将逐渐上升,隧穿发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