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发行过官方货币,这便是民间俗称的“龙洋”。“龙洋”的含银量在90%左右,妥妥地属于硬通货。
可各地军阀为急速扩充势力,就随意发行货币,仿照光绪龙洋从而偷工减料,缺斤短两,制作出许多以假乱真的银币。
这样一来,当时货币市场乱做一团,对经济秩序造成致命打击,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正式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度,“袁大头”应运而生,取代当时市面上数量繁杂的铜币、银币、“孙小头”,包括纸币等流通货币。
起初,袁世凯曾想用纸币代替银元,弥补中央财政,却遭到货币专家的一致反对。因为当时老百姓不信任纸币,就如同今天不少人会选择囤积黄金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一样。
民国时期,各地战火不断,对普通百姓而言,还是手里握着黄金、白银这样的硬通货币,才更有底气。
于是,袁世凯就听取这些货币专家的建议,使用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单位,铸造起了一圆银币,作为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袁大头”发行的同时,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的货币市场急剧萎缩。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到了民国四年,“袁大头”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法定货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黎民,他们都只认“袁大头”。
包括解放之后的几年,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还是用“袁大头”作为法定货币进行日常流通。
奇怪的是,1916年袁世凯因病去世,各地造币厂继续铸造“袁大头”,直到1929年结束。不同时期的“袁大头”重量不同,成色也不相同,边缘图案略有相差。
如今市面上流行的莫过于,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这4个版本。其中,民国八年的“袁大头”存世量较少,价格普遍比其他三个版本要高出许多。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发行的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受到当时局势的影响。1919年,法国巴黎举行巴黎和会,北京又爆发“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钱币的正常铸造。
同一年,北洋政府发布新一版《国币条例》,要使用全新设计版本。再加上当时欧洲各国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忙于战争的原因,导致很多用于中国政府铸造银元设备和原材料,没有办法按照原计划运送过来。
这也耽搁了民国八年的银元铸造进度,以至于民国八年的“袁大头”存世量比较稀少。